笔趣阁 > 大明1617 > 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

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

笔趣阁 www.52bqg.info,最快更新大明1617 !

    “大人,”侍从官从侧前的道路上策马过来,禀报道:“从张家口那边的官道过来一群泰西来的和尚,我们盘问了一下,说是到李庄投效大人。”

    张瀚道:“既然这般巧遇,将他们带过来问话。”

    侍卫和骑兵们在大道上散开,警备行人中可能有的刺客,不过张瀚本人并不在意,他寻得一个茶棚,天气渐渐转暖,道路两边摆茶摊的人也越来越多,茶摊上的老板见张瀚坐下来,赶紧用铜壶冲了一碗茶送来。

    蒋义过来要尝那茶,张瀚摆手道:“他也不是神仙,知道我今日从这里过,这个老板已经在这里摆了三十年茶摊,我幼时出堡玩,在这里喝过多少回茶。”

    茶摊老板闻言大是感动,满脸是笑的道:“张大人幼时还爱吃我这里的茶食点心,最爱油炸的麻花。”

    张瀚闻言一笑,低头喝茶,他人是换了个人,记忆却是未变,果然这茶水还是幼时一般的味道……一样难喝。

    过不多时,一群十来人的泰西人被带了过来。

    这些人并没有骡马,也不曾坐车,待卫们已经盘问过,这些人一路要么走,要么搭车过来,从京师过来路并不很远,他们走了七八天的功夫才到。

    当然这些人也是想一路传教,不过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山西到宣府这里是内陆地方,百姓见识不广,信息较为闭塞,地方官对泰西人了解也不深,一路上军堡又多,这些人还被当奸细关过半天,还好汤若望在京师按规矩开了路引,不然麻烦就大了。

    到了新平堡这里,汤若望等人又是感觉疲惫,又是有些失望,他们感觉这里不大适合做传教的工作,同时也感觉李庄未必是孔敏行等人说的那样发达先进。

    半路上巧遇张瀚,汤若望便对众人道:“如果那个张大人与我们此前听闻的不同,我们只能就地回转,倒也省了些道路。”

    弗雷德里克道:“我们万里前来中国,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放弃。”

    汤若望闻言一笑,象他和前辈的传教士一样,年轻时都是有这种精神,不然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很多传教士其实都是颇有身家的中产家庭出身,当然最多的还是贫民,少数传教士则是贵族出身,完全是因为传教的理想才加入了耶苏会。

    这个时代的天主教虽然已经失去了中世纪时神权大于王权的威风,但作为一个宗教还是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行遍天下,甚至远到南美,非洲各地传教,宣扬主的光辉,接引迷途的羔羊,耶苏会更是以纯粹的传教士为主,那种想混碗饭吃的也是有,只是在耶苏会里并不算多。

    一众传教士被引领到张瀚面前,众人欲按大明的礼节,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诸位请坐。”张瀚坐在凳子上,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些教士。

    明清之季,大量的教士进入中国,有一些是真正的苦修士,不仅传教,还成立善堂,养育弃婴,成立医院,救治贫苦,成立学校,收容贫民子弟入学,这是这些教士不可抹杀的好处。然而清季时中国国力衰弱,

    (本章未完,请翻页)教士也有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抢掠中国的财富,古董,役使中国人如奴仆,为了发展教众而使信教者凌驾普通百姓之上,引发地方矛盾,清末闹义和团时,传教士有很多被杀,山西这里,不少都是全家被杀,十分凄惨。

    此时大明国力尚强,最少远强过欧洲诸国在亚洲的势力,葡萄牙或西班牙,还有荷兰诸国试探性的进攻都被击败,明朝的南方督抚就可以解决掉不怀好意的侵略者,在几次小规模战事后,欧洲人不得不承认大明也是一个强盛而文明的国度,不少传教士写下了极度赞美中国的文章,眼前这些传教士的态度就十分恭谨。

    汤若望等人谢过之后坐下,这才他们才能打量眼前的这位巨商兼大明的高级武官。

    张瀚没有穿武官袍服,他和自己的部下们一样,戴着范阳笠般的笠帽,帽檐很大,可以给火绳兵在雨天时挡住火门和火绳,现在虽然全军几乎都改了燧发枪,但燧发枪一样需要遮挡,平时戴大帽,战时戴铁盔,身上则是灰色的及膝长的灰色长袍,胸口两排铜扣,腰间束皮带,下摆较阔,裤子则是马裤式样,脚穿皮靴。

    与普通士兵不同的就是张瀚没有军衔胸标,这是唯一不同的地方。

    汤若望发觉张瀚个头很高,这在北方的明国人里很常见,而且他立刻注意到张瀚的年轻,估计只有二十出头,这个年纪位至高位的明国贵族很多,有一些国公侯爵或是都督一级的高级武官都有不少是这个年纪,但他们是世袭的贵族,虽然有爵位但并不掌事,眼前的张瀚不仅是高官,而且是巨商,并且汤若望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青年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此前他听说张瀚事迹时并没有太注意到张瀚的年纪,这时汤若望才惊觉,眼前这个明国贵人,年轻的有些不象话。

    气质上来说,两眼直视,目光炯炯有神,但并没有压迫性,也没有明国官员的那种故作威严,相反,张瀚的笑容很随和,刚刚开口说话时的声调也很轻,这些无形中缓解了传教士们的紧张情绪。

    “请教各位的尊姓,大名。”

    张瀚先问姓名,听到汤若望姓名的时候,他也是忍不住眼眉一挑。

    这个传教士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万历时来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明清鼎革时他经历了李自成和八旗先后入京,在自己的笔记里很清楚的记录了八旗兵入城时的情形,然后在顺治年间因为修编历法和中国官员争执,后来被下狱,康熙年间因为兔帝喜欢天文历法被信重,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说起来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其余几位,张瀚并未听说过,不过他的态度和对汤若望一样。

    问完姓名后,张瀚道:“各位到我李庄,是想传教,还是想要谋事做?”

    汤若望沉吟一下,坦然道:“现在他们没有安身之所,主要还是想找点事情做,能获得收入才能长期在大明立足,顺道也会做传教的事,然后等南京教堂恢复,可能他们会返回南方继续传教。”

    “传教可以,要守规矩,在我这里做事也可以,我很需要人才。”张瀚道:“薪饷是月支八两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汤若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月支八两银相对来说是高薪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大航海的红利,各国的收入还是普遍不高,此时英国政府的收入大约是一年二百万到三百万磅,折银一千来万两,和天启年间的大明国库收入相差不多,当然大明还有一年两千万石的粮食入库,还有大量的丝、绢、布等实物税,也有人丁税等赋税,论起国力还是把英国远远甩在身后,只是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十分高效的资本主义国度,论起对财政收入的运用把大明朝廷甩了十条街也不止,英国的国民收入却并不富裕,所谓的绅士阶层一年的收入一般最低是五十磅到一百磅,和大明这边拥有几百亩地的中小地主的年收入相差不多,普通工人和农民,也包括教士一类的阶层,年收入也就是几磅到十几磅不等,张瀚眼前的这些传教士如果不是在中国,在英国或是普鲁士公国,他们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几十两白银而已。

    “多谢张大人。”汤若望很高兴的道:“有了这些收入,他们能更方便的传递主的福音。”

    一群教士脸上都露出高兴的神情,他们知道中国人用银锭或碎银,也有少量的铜钱,主要货币是用银本位,并不是金本位,也没有金币或银币,但中国的金银价比很低,拿到白银可以换成黄金,返回欧洲时金币就会大为升值,无形中又能赚一笔。

    当然,在这么想的时候,教士们的内心还是颇受谴责……

    “对了……”汤若望很谨慎的道:“他们是不是有必须上战场的义务?我们在过来的路途当中已经听说了这里正在发生激烈的对北方蛮夷的战事……”

    “你们是雇佣的民事人员,当然没有上战场的义务。”张瀚道:“比如我现在就要上战场,去北方边境的一个军事堡垒,但我不会要求你们一同前往,如果有人自愿前往,我也只收能使用大炮的人员。”

    在汤若望脸上露出放心的神情时,张瀚又突然道:“如果你们中有人是精良的炮手,精于计算弹道,可以在战场上当教官和实际操炮,那么他在战场上可以月领二十两白银。”

    一群传教士,包括汤若望在内,都是一瞬间都张大了嘴。

    ……

    “这里就是正北第一墩。”

    从新平堡出来,策马往前头约五里地左右,在青绿色的如海般的草原之上,一个小黑点出现在各人的眼前,再往前奔跑不远,一座完整的墩堡就出现在各人的眼前。

    这个墩堡高四丈多,外形是覆斗式,这也是明军边镇火路墩的标准外形,在宣府和大同地方,这种墩堡到处都是,一般是三里或五里一个,紧要地方甚至一里一个,内有驻守兵马,易守难攻,在大明军事强盛时期,边军驻守于其中,可以有效的限制蒙古骑兵的深入,使北虏无法长期保障自己的后勤供给,从也先到俺答几次突破边墙,直入京师城下,然而他们并没有能在自己身后形成有效的根据地,和草原的地盘连成一片,边军的这种边墙为核心,墩、台、堡、所、卫、镇的防御体系还是十分有效的。

    (本章完)